- 张喜旺;刘洋;胡金丽;李飞;王中挺;余仕奇;陈梦伟;程钰惠;姜媛媛;张成强;
收获指数(HI)的生理本质是反映同化产物在籽粒和营养器官之间的分配比例.HI作为重要的作物理化参数,在区域尺度上(如全省或全国尺度)进行精准估算与动态监测,对于优化作物估产模型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开展HI遥感估算的现状,并从生物学角度认知作物HI的形成机制,以及籽粒光合产物的主要来源;进而介绍当前国内外多种HI估算模型及其优缺点和适用性,并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籽粒形成过程中,“临时库”同化物(TSA)和即时光合产物(IPP)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籽粒的交叉影响和可变贡献,导致HI与作物生物量、植被指数等遥感参数的相关性存在不确定性.且TSA和IPP向籽粒转移的遥感响应机制研究尚不透彻,导致现有的HI估算模型没有充分考虑TSA和IPP的影响,是模型估算精度不高且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虽然TSA和IPP的转移过程很难被遥感直接感知,但导致发生转移的外部环境条件和植株状态等可以很容易被遥感掌握.因此,通过农田实验精准把控IPP和TSA转移过程,同时结合遥感协同感知转移条件,研究量化关系,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提高估算精度,为在大区域范围内HI遥感精准估算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2025年04期 v.55 379-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沈丹丹;孙丕苓;莫钧雄;李楠;张金烨;
科学厘清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对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例,基于作物种植结构视角,运用空间自相关、趋势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探究2000-2020年山东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33.54%下降至2020年的23.62%,非粮化程度由中等和较高水平为主转向较低及以下水平为主.(2)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总体格局,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效应呈现增强态势,耕地非粮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及半岛丘陵地区.(3)山东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主要受到坡度、年平均气温、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及城镇化水平等因子的影响.(4)山东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可划分为经济推动型、资源禀赋型、人力资源支持型和自然环境适宜型,其中以资源禀赋型非粮化类型为主.
2025年04期 v.55 393-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魏慧斌;柏玲;杨东阳;董冠鹏;张航;
为了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间的平衡,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中国271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滞后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PM_(2.5)污染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呈现出由“多点式”分布进化到聚集的“组团式”分布,但城市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仍然比较突出;整体上PM_(2.5)污染有所改善,城市间PM_(2.5)污染水平在空间上存在着正相关性.(2)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本地及周边城市PM_(2.5)污染,且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会增强数字经济对PM_(2.5)污染的负向影响,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3)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下,数字经济对PM_(2.5)污染的改善作用存在异质性.
2025年04期 v.55 407-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徐婉儿;黄建毅;苏飞;侯娅茸;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旅游业的“蝶变”,并助力旅游市场迅猛发展.在各类传播媒介的推动下,网络已经成为众多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首要途径,众多网红餐厅、网红景点和网红城市应运而生,成为拉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催化剂.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爆红,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地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议题.以淄博烧烤热为切入点,以百度指数为基础数据,爬取了2023年3月12日至11月1日中国31个省域对淄博烧烤的网络关注指数,对淄博烧烤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淄博烧烤热度经历了爆发期、降温期和平稳期3个阶段,与传统旅游城市关注度相比,其爆发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强度大,结合关注度变化趋势,爆发期为3-4月,降温期为4-6月,平稳期为6-10月;从周内分布情况来看,周五与周日网络关注度达到顶峰,周一为次高峰.相比较而言,黄金周内分布具有显著的“前兆效应”.(2)从空间分布与演进特征来看,爆发期淄博烧烤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范围扩大到全国;进入平稳期后,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状态,区域差异逐渐缩小.(3)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淄博烧烤热的时空分异格局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人口数量规模和交通发达程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区GDP的影响力最显著,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数量、网民规模和年末常住人口数也是核心影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地理距离因子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在3个时期均位于首位,表明淄博烧烤的传播模式是在跳跃式扩散和距离衰减规律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淄博烧烤的走红为淄博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成功为淄博打造了旅游新名片.
2025年04期 v.55 420-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张志高;邓童瑶;郭可欣;胡柱钰;贾梦薇;李华勇;于林松;唐倩玉;蔡茂堂;
利用1960-2020年河南省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基于湿润指数,辅以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湿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1960-2020年河南省湿润指数平均为0.75,处于半湿润状态.全省夏季湿润指数最大(1.00),其次为秋季(0.83),春季(0.52)和冬季(0.45).变化趋势上,春季和秋季湿润指数呈小幅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湿润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小波分析表明,河南省湿润指数存在28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及8 a和3 a左右的次周期变化.空间上,河南省春、夏和冬季与年湿润指数均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秋季湿润指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河南省湿润指数与日照时数和潜在蒸散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河南省年湿润指数的Hurst值为0.49,表明河南省年湿润指数呈很弱的反持续性特征,四季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说明未来河南省年、夏季和冬季气候将继续变干,春季和秋季气候将继续变湿.
2025年04期 v.55 43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